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2010年台北雙年展(TB10)


要如何想像一個「藝術的政治性」展覽,而非一般政治藝術的展覽?政治藝術大半指向藝術內
容、功用以及一種與人民關係的藝術;但前者「藝術的政治性」則指向藝術的內部,顯示藝術的製造、消費及流通模式。換言之,是藝術本身如何構造自身的方式,
因而「藝術的政治性」展演呈現一種檢驗藝術自身的途徑。這個有如鏡子般反射自身的狀態,是一種較為不確定的情境,藉由不同的觀看,讓原本在藝術中「不可見
的」重新可見,而藝術自身的形象可以被認識
與觀察。因而,藝術政治性的展覽必須有一種不穩定的展演語境,讓如現象學「存而不論」的時刻產生,呈現藝術自身。這正是藝術自我反觀的運作方式,以了解藝
術生產的源初狀態。
在全球化雙年展盛行的時代中,「2010台北雙年展」是個嘗試藝術本身政治性的展覽,同時也是思考雙年展本身的起源及必要性的展演。



雙年展做為一個「政治性」的思考,必須從原本的政治與倫理途徑之外,去思考藝術本身的起源、效用及規模;因此,這必須反轉展覽機制本身,讓原本藝術家與策
展人/呈現及接受/理論與實踐等對立面消解,讓原本展覽中隱藏而「中性化」的元素顯現出來。因此,一個展演的政治性呈現,不光只是機制本身的作用──權力
本身的部屬及分布,同時也是藝術機制本身的效果──藝術如何被接收、分類、觀賞等,是一種從藝術社會的關係內化在個人生活模式的影響。然而,其實展演本身
從來不僅僅是藝術作品的集合展出而已;相反的,它更是一種從一般觀眾到專業藝術社群的社會關係界定,藉由藝術
\生產而定義其本身。因而,藝術的政治性必須從這個社會關係上浮現,而讓原本社會藝術的 對立可以被拉近,同時其中必然的分野亦隨之消失。


2010年台北雙年展的展演框架,正是這種「去自然
化」(denaturalized)的藝術呈現,以此展現自身的歷史、機制、形式。而這個重新架構的過程,讓原本藝術的「圖像」可以被重新分割與重組,並
讓原本不可再現的元素得以顯現。這是藝術的多元決定論(overdetermination)讓
藝術及其結構的關係重新顯現,其主、客也不再是固定而顛撲不破的關係,藉此,藝術生產關係的主體得以重新顯現。這正是此雙年展的關鍵時刻,必須在藝術的內
部及外部同時展開部署 的政治行動,藉此讓原本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消弭,而重新分配關係。

本屆的台北雙年展,透過改變展演方式,反思「雙年展」本身的意義。雖然,此次展覽並
沒有確切的展名,但我們試圖聚焦在當代雙年展的特殊性:雙年展能創造怎樣的藝術生產
條件?相對其他的展演形式,雙年展的目的為何?透過雙年展,這個展演如何能做出更精確、更有效的利用?


一般人往往相信,雙年展做為城市行銷的手段、藝術生涯上的跳板,甚至是行動主義者的
請願行動,是個絕佳的管道;然而,這僅僅是對雙年展的想像,這些訴求若能透過其他方
式會更容易達到。事實上,若將雙年展硬套上這些想像,其結果當然會令人失望;以雙年展為工具達到上述的目的,是難以成功的,更不用說藝術在當中得以發揮的功能。


對我們來說,雙年展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能創造出更具實驗性的展演方式,呈現一種開
放式的情境;然而,若要全面控制展覽情境,談何容易?所以我們試圖參照歷來雙年展中
具實驗性的先例,企圖讓展演脫離策展控制,開創出不同的局面,像是邀請過去的參展藝術家再訪台北雙年展;使用實驗性的展演方式;以及邀請藝評人與藝術團體進行對話與
合作;並把本屆雙年展延伸為兩年的展演計畫。在這些過程中,所展現種種不穩定的展演
關係,都形成本屆雙年展不可預測的危險情境。


最後,請容我一提,「2010台北雙年展」(以下簡稱TB10)的展出作品具有兩個始料未及
的特徵,而這樣的情況,並非在我們的計畫之中;不過從這次雙年展所強調的反思精神來
看,這樣的情況就不足以為奇了。首先容易被注意到的,即是展覽有著歷來「機制批判」
的傳承,在這次的展覽之中,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展現;另一個出乎意料的特徵,則是展出
作品的對話性,不僅是參展的作品之間,還有其對應經典作品的歷史向度。


展覽的架構:


再訪雙年展


避免展覽總得從新開始,TB10將過去台北雙年展累積的成果為基礎,邀請多位
2008台北雙年展參展藝術家回來,以批判眼光重溫他們之前的參展作品。同樣地,我們針對
在強調一切求新的雙年展產業中,審視雙年展本身的脈絡主題,並舉辦多場論述性的活動。


兩年計畫


最初被邀請參加TB10的藝術家參與了更廣泛的策展討論,結果令TB10轉變為一個兩年的計
畫,將衍生出2012年一系列小型的展演。這過程由目前尚在研擬的學術框架為基礎,希冀建
立一個可持續的藝術─教育結構。


展覽


展覽共包括24位藝術家的38件作品
12件作品是集體創作
11件作品納入其他藝術家的創作
把以上這些都納入統計的話,事實上,這次展覽涵蓋了50位藝術家的75件創作
20件是新的委託作品,9件是從舊作之中重新形塑之作
13件作品為藝術事件與活動
9位女性藝術家
13位藝術家有畫廊代理
藝術家影院涵蓋38位藝術家的49部影片


衛星計畫


兩位藝評人陳泰松與黃建宏,在展覽期間持續提供意見與評論,這形同是介入展演,此活動
希望呈現知識分子與自主性的關聯。


九月事件


眾多的活動會在展覽前展開,提供比以往更混合,更為線性發展的時間表。


藝術家影院


放映包括38位藝術家的49部影片,並由藝術家設計電影院的空間,提供電影
院的觀覺條件。


演講劇場


為了避免一般研討會中,因轉譯而常出現的問題,TB10邀請演員以中文演繹多
篇與雙年展相關的論文,從論述的角度,解釋此次雙年展及其相關藝術現象。


聯動計畫


七個在台北的藝術空間提出了不同程度的合作,這些並非平行或策展的展演計
劃,以不同的特色和方法介入雙年展脈絡。

-----------------------------------------------------------------------------------------------------------------------------------------








TB10 Revisited

拉拉.阿爾瑪雀紀

布拉克.德里爾

Irwin

自由啤酒工廠
Artist List:

強.奧戴

張允菡

克里斯.伊文斯

夏哈布.夫都烏希

克里斯坦.揚可夫斯基

饒加恩

席薇雅.克羅波斯基

白雙全

奧莉薇雅.普蘭德

麥可.波特諾伊

艾倫.瑟庫拉

邵樂人

石晉華

希朵.史戴爾

馬立歐.葛西亞.托勒思

王雅慧

克洛黛.溫普勒

黃慧妍

葉偉立

凱莉.楊


-----------------------------------------------------------------------------------------------------------------------------------------

參觀交通資訊


臺北市立美術館

地址 : 臺北市10461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電話 : +886 2 25957656


傳真 : +886 2 25944104


電子郵件 : info@tfam.gov.tw





開放時間

週一:休館(特展照常開放)


週二~週日:上午9:30至下午17:30


週六:上午9:30至晚間20:30

官網 http://www.taipeibiennial.org/web_TB_2010/index.html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愈笨,愈自我感覺良好!

 

之前看到這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自我感覺良好究竟是好或不好的人格取向呢?

我們常會用「這個人自我感覺良好」這句話來諷刺人的天真與狂妄自大

我想人人都需要要有點裝傻自我解嘲的能力

或許也是對於世界上太多無謂的紛擾 最好的解藥

之前看電視看到陳昇說 「這個城市的人都得到一種自以為憂鬱症的病」

愚笨跟聰明大概也彼此分開不了多遠

聰明的人就是要在適時的地方表現天真的態度

對於那些無謂的批評與別人對我們的觀感

自我感覺良好 那或許也沒有什麼不好的摟



-------------------------------------------------------------------------------------------------------------------------------------



我們常聽到:「 這個人自我感覺也太好了吧!」、「某某人根本就是自我陶醉吧!」這些話多半是帶著諷刺口吻講的,使得「自我感覺良好」一詞突然間便成為挖苦他人自以為是、過度樂觀、過度自信的專用語,但殊不知「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問題可能不在於人格,而是在於大腦額葉的活動量太低了。



大腦額葉與自我感覺有關



美國奧斯汀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比爾(Jennifer Beer)和研究生修斯(Brent Hughes)在今年2 月的《神經影像》期刊中,共同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這篇報告揭露出一項事實,原來,容易自我陶醉的腦袋與此人的大腦額葉活動度,有密切的關聯性。



研究中,他們請20 位受測者比較自己與同儕在正面特質和負面特質上的差異,並以核磁共振攝影(MRI)測試這些受試者的腦袋。結果發現,回答較同儕擁有更多正面特質的受試者,其大腦的前額腦區底部(OFC)及大腦背側前扣帶迴(dACC)兩個區域都較少被用到。



額葉位於大腦半球的前端部分,主掌了一個人的思考推理、情緒感知的能力。而這項研究報告也顯示出,對一般人來說,愈刺激活化大腦額葉的某個區塊,這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就愈準確,但如果大腦額葉活動量很少的人,就容易覺得自己很受歡迎,或是自己在同輩之間表現愈好。



這是因為會對自己的看法不切實際、過度樂觀的人,通常在提出看法之前,思考的時間比較短,腦部動用的心智資源較少。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動用大腦的資源較少,其實也代表一種有效率的行為。



但再從另一種觀點來看,也有人認為憂鬱症患者對自我的評價其實比健康的人更正確,因為憂鬱症患者較常使用大腦額葉,他們能客觀認知世界,並且做出正確的判斷,說不定他們才是真正能理解現實的健康人,但精神學家對此仍有爭論。不過,可以明確得知的是,由於毒品會傷害大腦額葉,所以,許多毒癮者容易高估自己戒除毒品的自制能力,於是就更難戒毒了。



愈笨的人自我感覺愈好



當然,比爾和修斯的這項研究絕對不是創舉,過去數十年來,心理學家和腦神經科學家便試圖用各種實驗,企圖找出人類情緒和腦部結構的關聯性。



1981 年心理學家史溫森(Ola Swenson)做了一項研究,這項研究成為後來經典之作,他針對受試者進行駕駛能力的自我評估,結果發現9 成3 的受試者認為自己的駕駛能力絕對是在前50%。這種自我評估的盲點不僅表現在駕駛技術上,也會表現在受試者對自我智力、個性以及健康的評估上。



支持自我感覺良好的調查相當多,1976 年,美國大學聯盟委員會回收所有SAT(大學入學智力測驗)後面所附的問卷,發現7 成的學生認為自己的領導能力在所有同儕的前50%,並且有8 成5 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社交能力處於前50%。



另外,內布拉斯加大學也針對其大學講師進行調查,發現每100 位大學講師中,就有68 位認為自己的教學能力在前25 名。而史丹佛大學所做的類似研究也發現,87% 的MBA 學生認為自己的學術表現在平均之上。而1999 年, 克魯格(Justin Kruger) 和唐寧(David Dunning)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結果顯示愈笨、愈無能的人往往自我感覺良好的情形愈嚴重,而表現高於同儕的人,卻傾向低估自己的成就,這份研究讓他們拿到次年的搞笑諾貝爾獎(the Ig Nobel Prizes)。



自我感覺良好的說法很多,像是「illusory superiority」(優勢幻覺)、「superiority bias」(優勢偏差)、「the aboveaverage effect」(平均以上效應)。但最有趣的一種說法就是「Lake Wobegon effect」(烏比岡湖效應),烏比岡湖是美國一位廣播名嘴凱勒(Garrison Keillor)創造出的一座虛擬小鎮,這鎮上的所有小孩在他的口中,表現幾乎都在平均水準以上,後人沿用這一名詞,代表自認自己比其他人優秀的情況。



本篇文章轉貼自30雜誌

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老一代看新一代設計


唯一一張我拍的照片~ 很欣賞這種風格強烈 自我意識濃厚的作品

已經走入20幾年頭的新一代設計展, 今年為29屆 主視覺以「I LOVE DESIGN」為主軸
展出內容包括產品、空間、包裝、視傳、時尚、工業設計、多媒體 等等...
上一代來看新一代除了人潮及設計本身令人驚艷,在市政府捷運附近充滿個人風格強烈的打扮
令我不經感嘆..青春小鳥已經飛走了,我現在唯一青春的裝備大概就是剛出爐的牙套吧!
許多優秀作品申請專利並無法拍照,加上我做了一件蠢事,竟忘記帶相機
不好意思麻煩友人,讓少之又少的照片更雪上加霜


先前在網路上聽聞風評說這屆太混了,隨便在dafont.com抓個字體改一改就成為主視覺設計
我倒覺得沒有必要用這麼嚴苛的眼光去審視
用商業化去衡量學生的作品或以學校招生的角度分析
到了出社會之後,設計往往已經不是自己能夠控制的
除了商業化是基本要點,還要在客戶喜好與客戶眼光程度做來回的掙扎
完全違背天地間萬物的存在的道理,何不讓他們在僅有的學生歲月好好享受單純的快樂
很多東西回過頭來看 當時緊緊抓住的機會
賣弄技巧、堅持己我、那個本質已經被修剪為社會化,核心轉為再現實裡打轉
說設計很快樂也稱不上,只想把案子順利結案,想想並開始羨幕起這些學生,也觸動了我當年學生時代的回憶

記得當年念復興,在新一代設計展前,每個小組會類似小型展示的方式,學校所有老師會做一個評比
每一個組別只選出一組,被推選到的小組,不只被肯定付出的努力,更是帶著為校爭光的心情
畢竟復興是唯一參展的高中生,在各大專院校,開出一條血路更要為此奮力一搏 
所以新一代瀰漫的氣味,我想有不少應該也有廝殺的狠勁在

老一輩的總會感嘆的說"唉~~ 一代不如一代" 或許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而是那時代不再像這時代,注重的東西也有所不同
是技法還是基本工 ?行銷還是悶做工?
並不是要同情年輕人的稚嫩,質疑跟批評或許可以少一點改為鼓勵跟支持,畢竟設計工作吃力不討好傷肝傷胃又傷身
同理心看待他們即將與我們一同在地獄裡打滾,不是該給他們一個big hug! LOL

讓我們在他們身上找回最初的本質,為期只有4天,今年沒看到明年請早摟!




實踐大學前人潮洶湧 可知他們作品多搶眼





今天你想選那一個罩杯出門?




這系列諷刺現代女孩為了外表做的犧牲





麥當勞 漢堡王 小騎士 肯德基 等...誰能當美味雞料理的龍頭? 重新碩造成年輕人形象比賽




充滿環保意識絲瓜布婚紗




盆栽一層層疊起 製造出瀑布流水般造景






飾品精工 看的出只是高中生的作品嗎






藤編座椅 賣點是裡面的透出的燈光





背包打開 可以當椅墊坐 創意還不錯 可惜實品沒有來的驚艷



以下為個人私心會想要掏錢購買的商品 完全以顧客眼光來評比的~~~不中立推薦








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解壓才能一夜好眠



做設計以及做freelancer極度容易犯的毛病
夜晚總是特別活耀 你是不是也有同樣困擾?
被問及幾點幾床時 總是難以啟齒?
還要違背良心的用「晚上比較有靈感」的回答來打圓場
內心不知道槌牆幾萬次 「今天我真的早睡早起!!!」

而且我也不是愛留連於夜店的party animal
說真的完全沒有賺到
也沒有任何一個可以說服自己的理由  
為了避免睡前心情過於亢奮
之前習慣 睡前去跑步 不知何時我也就自動默默停止 ...
每當躺在床上輾轉難眠時
還會想著要是我現在馬上搬到美國
就是個標準正常作息的乖寶寶

想到最近友人的網致寫到
有天他在車上看到路邊的廣告招牌寫著
「現在不養生 以後養醫生」 笑到大牙
我十分認同 真是個非常幽默的slogan  哈哈哈
所以大家要注重身體健康 做個有生活有規律的人  以後才不會養醫生
我也會努力不要讓SOHO的名聲淪於墮落 XD (btw發表時間是半夜好像沒什麼可信度)

/*---------------------------------------------------------------------------------------------------------*/
解壓才能一夜好眠


提到失眠,你會聯想到憂鬱症、焦慮症、睡眠呼吸中止症,還是壓力呢?失眠的原因多元而複雜,許多找不到明顯病因的失眠,常被認為與「壓力」有關。


專攻睡眠認知行為研究的政大「睡眠實驗室」主持人、政大心理學系副教授楊建銘表示,「對長期睡不好的人來說,有時連『上床睡覺』這件事,都會變成失眠的壓力來源。」


有位失眠個案,認定自己的失眠源於工作壓力,在飽受近兩年失眠煎熬後,乾脆辭去工作,每天遊山玩水,生活步調變得悠閒,但睡不好的狀況仍持續6年,並未因不必工作而改善。




釋放壓力 不要依賴藥物
楊建銘說,「在睡前一、兩個小時,他滿腦子想的都是『今天睡得著嗎?』睡覺就像天天要面對的考試壓力。吃安眠藥是另一個壓力源,認為吃藥會傷肝、腎,吃久了會上癮,而上癮就是失控。」


他睡前掙扎著「要不要吃藥」,一面想到上次沒吃,整夜睡不著的經驗,於是先吃半顆,另半顆放在床頭櫃,以備萬一。結果,不斷想著「還沒睡著,還沒睡著……」頻頻看時鐘,一、兩個小時過去了,還是睡不著,最後只好「投降」服藥,挫折地睡去。


隔天醒來第一件事,就想到,「啊!昨天我又失敗了。」接著又想起,一晚沒睡好,今天體能不好,可能會影響表現,睡不好的壓力延續到白天。楊建銘觀察,個案放大身體上的些微不適,肌肉愈來愈緊繃;不小心忘記一點小事,就懷疑是藥物副作用,陷入惡性循環。


要中止這樣的惡性循環,得從扭轉睡眠的認知行為開始,學著在睡前放下壓力,睡一夜好覺。



想睡才睡 不讓焦慮上身

楊建銘說,長期失眠的發生,包括前置、誘發與延續因子。「前置因子」指人格特質,「神經質、掌控慾強、很會壓抑情緒的人,在夜深人靜時,特別容易鑽牛角尖,當發生失眠問題,打擊也特別大。覺得自己的事業井然有序,為什麼卻連本能的睡眠都發生困難?情緒很焦慮。」


「壓力」是常見的誘發因子,人的生理系統中,有一個天生的保全系統,當意識到危險或壓力,無論身體多麼疲憊,腦部都會發出警訊,而「睡眠」是全天最脆弱、敏感的時段,只要有一點壓力,保全系統就會被啟動,影響品質。


容易緊張、焦慮的個性,如果碰到重大壓力的誘發因子,就可能出現短期失眠;若再加上情緒、錯誤認知等延續因子,失眠就有機會慢性化,變成長期失眠。


舉例來說,原本12點上床、立刻就能睡著的人,遇到壓力,可能輾轉到凌晨1點才能入睡。但因為擔心睡不飽,刻意提早上床,結果,因為早睡無睡意,變成躺得更久卻無法睡著的「失眠」現象。


「睡眠就像一顆方糖,與其放在一缸水裡,不如放在一杯水裡。想睡得夠甜、夠濃,最好等到有睡意再上床。」楊建銘提醒。




放空自己 促進睡眠驅力

 白天也要多活動,早上一定要曬點陽光,晚上在固定時間睡覺,這些做法有助累積足夠的睡眠驅力,讓人睡得好。睡前一、兩個小時,儘量不要看電視、電腦,避免強烈光線刺激,臥室燈光儘量選用橘色系。全色系的藍光,不利褪黑激素分泌,睡眠可能因此變得較淺。


而提神飲料中的咖啡因等刺激性物質,會激發身體的警戒系統,抑制睡眠驅力,即使早上喝用,也會影響到晚上的深層睡眠,如果已有睡不好的情形,中午過後就別再喝咖啡了。


此外,也有人喝酒助眠。酒精是抑制劑,也是興奮劑,雖然有助入睡,但被身體代謝後會產生反彈,半夜很容易醒來,或是作些奇怪的夢,而且容易愈喝愈多,助眠效果遞減,比用安眠藥更危險。


睡前容易想東想西的人,最好在睡前一小時停止工作,以固定、輕鬆的事取代,讓睡眠跟某一系列的睡前活動制約在一起。


如果煩惱很多,可準備一本「煩惱記事本」,煩惱寫完就跟自己說,「煩惱到此為止,接下來是休息時間。」再緊急的事都等明天說。


這些象徵性的動作,可將煩惱跟睡眠區隔開;或者,尋求臨床心理師協助,利用呼吸法、肌肉放鬆、冥想法,解除壓力,讓自己一夜好眠到天明。

引用文章 http://forum.30.com.tw/Board/show.aspx?go=1706

2010年1月14日 星期四

我不要找綺麗世界 我要找綺夢


我昨天才看阿凡達 上映這麼久還始終熱映真誇張
台灣是個小小的國家 流行主宰一切 好像趕不上話題就會顯得特別孤寂
果真 昨天全民最大檔的主題就是
「嚮往阿凡達的綺麗世界 人心太醜陋 看完得憂鬱症」
oh~我懂!我終於可以加入話題了


評價2極 有人說看到睡著 又有人說超好看 (睡著的應該是上班很累吧XD)
全程3小時特效3d 令人頭暈作嘔
劇情不外乎 闡述戰爭醜陋 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
最引人討論的話題 應該就是jack寧願活在納美人的軀殼裡
 
我無法想像 要活在不是既定的價值觀裡
all blue...藍藍的人類
就算他是他們世界的美女或帥哥 還是沒辦法完全扭曲根深蒂固的想法
簡直就像是你變成一隻狗 你愛上狗界的百萬貴賓一樣
當男女主角拉機的時候
像看奪魂劇殺人的場面 又愛又怕 好矛盾的心思 我不懂
所以大家不要再批評jack是個逃避現實的俗拉
他強烈的證明 「愛可以戰勝跨越一切邊界」XD



整個電影場景很炫麗 尤其到了晚上 全部的東西都閃閃發亮 活像是個大型CLUB
納美人的夜晚應該很適合放TECHNO
聖樹種子一出現 我就馬上聯想到 "派大星我們一起去抓水母" 哈哈哈



有時候很奇怪 白天的夢就會特別美好
每當我睡到中午 就會有該死的電話吵醒我苦苦經營的的美夢
把我狠狠打回現實 ~~~侯惠鈴剛起床工作了
在意太多 過的很辛苦 不敢認清自己 過的更辛苦
人各有命阿 這方面悲觀的素養不過只是一種抒發
上帝把你放在哪邊 就一定有功課 要你在那做足準備
其實大家都差不多 打從青春期過後 快樂就變的免強
只希望我們在清醒的時候可以誠實面對自己
哭完之後 還是要瘋狂大笑 敬人生



想當納美人 那不如來練photoshop LOL



Step1
開啟一張影像,最好是特寫比較好表現。


Step2
新增一個圖層,將圖層混合模式設為【色相】,接著利用工具箱 / 筆刷,並將前景設【青藍】色,然後直接把臉塗成藍色。


Step3
於【圖層1】新層一個圖層遮色片,把前景設為【黑色】,再利用筆刷工具,塗在眼睛嘴巴上。


Step4
利用套索工具,將嘴純選取起來,再新增一個曲線調整圖層,將曲線向下拉,把嘴純的明度降低。


Step5
完成後按住Ctrl鍵,再對著剛的曲線調整圖層縮圖點一下,新增一個【亮度/對比】調整圖層,該調整圖層則是用來降低嘴純的亮度與對比。



Step6
完成後按住Ctrl鍵,再對著圖層1的縮圖點一下,新增一個【曲線調整圖層】,將臉的亮度對比降低。


Step7
把剛【曲線調整圖層】放到群組中,並將該群組建立一個圖層遮色片,先將圖層遮色片填滿黑色,再利用筆刷以及白色,將臉部中的眼窩、鼻子二側的暗面作出來。



Step8
再新增一個新圖層,將前景色為【藍綠色】,利用筆刷工具,將臉的部分再塗上一些藍緣色,完成後再將該圖層混合模式設為【色彩增值】



Step9
塗完後並在該圖層建立一個遮色片,將剛所塗的藍綠色,遮掩一些掉讓藍綠色與原本的底色更調合



Step10
利用套索選取工具將眼睛選取起來,再新增一個【色彩平衡】調整圖層,再加入大量的黃光與綠光如下圖。



Step11
按住Ctrl鍵對著剛的【色彩平衡】調整圖層縮圖點一下,新增【亮度/對比】調整圖層,降低亮度提高對比。




Step12
利用套索選取工具,將眼珠子選取起來,新增一個【曲線】調整圖層,將曲線向下拉,把眼珠子變暗。



Step13
將背景拷貝一份,選擇工具箱 / 加暗工具,分別將頭髮、眼窩、鼻子二側加深。



Step14
完成如下。



Step15
利用套索工具,將頭髮選取起來,新增【色彩平衡】調整圖層,把頭髮加入一些藍色。



Step16
再新增一個圖層,將混合模式設為【色彩增值】,並選擇較深一點的藍色,其這邊主要用來製作臉上的虎紋,由於梅干手邊正好沒有虎紋筆刷,屋~屋~只好自已用畫的,先隨便亂畫,再利用圖層遮色片,把紋路慢慢的修出來,若你手邊有類似的虎紋筆刷,直接畫上去就可以了。



Step17
再利用套索工具將臉選取起來,新增【色相/飽和度】調整圖層,稍微的調整一下整體的顏色與飽和度。



Step18
在圖層最上方再新增一個新圖層。





Step19
選擇筆刷,開啟筆刷面板,將散佈勾選起來,並把散佈拉到最大。




Step20
好了之後直接塗在鼻子以及眼下,完成後將該圖層,新增圖層樣式將外光暈勾選起來,再將圖層平面化。



Step21
選擇濾鏡 / 液化,將鼻子拉成像虎鼻、眼睛有點貓眼,都完成後再將整體稍微的修飾一下。




Step22
完成如下,合了老半天才發現原來少了耳朵,於是梅干就找了個耳朵,作法與剛剛一樣,把耳朵染成藍色再加上去。



以上教學分享   來自 梅問題 教學網 http://www.minwt.com/?p=1705

2009年12月28日 星期一

全球頂尖10位LOGO設計師

原文引用http://www.pxleyes.com/blog/2009/12/worlds-top-10-most-succesful-logo-designers/



Logo 設計是一門微妙的學問,需要高度的抽象能力與藝術天賦,一個優秀或拙劣的 Logo 可以塑造或破壞一個品牌,世界上有一些 Logo 設計師,他們憑藉自己的作品贏得聲譽,而他們的作品也讓那些品牌聲名遠播,以下是全球最成功的10位Logo設計師。




Ruth Kedar




她最著名的作品是 Google標誌,她生於巴西後來僑居以色列並在那裡獲得建築學學位,接著,去斯坦福讀設計碩士。她曾是著名獲奬紙牌Duolog and Analog 的設計者,從1994年起,她的設計作品就在 art.net 上展示,並在Stanford University任藝術設計顧問15年。more>








Herbert l. Lubalin



他是一個美國成就卓越的圖形設計師,為Eros,Avant grade 及 Fact 三家雜誌提供美工設計,現在一家新成立的國際印刷設計公司工作。more>








Paul Rand



他以設計 IBM 標誌著稱,畫面中的eye bee M (IBM)海報充分地利用音譯來傳達圖像。彩色的Apple 蘋果電腦Icon也是他所設計,他是美國圖形設計師,專注於公司標誌設計,是設計界瑞士風格的開創者之一,在耶魯大學教設計,並與1972年被紐約藝術名人堂收錄。more>








Walter Landor



因設計 Fedex (聯邦快遞)標誌著稱。Landor 生於慕尼黑,是一位著名的品牌設計師,並創辦了 Landor 學會。他是一個包裝與標誌設計天才,他設計過的品牌標誌包括 Del Monte, Malboro, Fujifilm, Tab & Bank of America,也設計了眾多航空公司標誌,如英國航空,日本航空以及新加坡航空。more>








Wally Olins



在品牌設計領域,Olins 炙手可熱。他在2001年成立 Saffron 顧問公司,並在1997年前長期擔任 wolff olins 的主席。他在1999年獲 CBE 奬,在同年獲 prince Philip Designers prize 提名。在2006年,他被 Reputation institutes 授予終身成就奬。more>








Milton Glaser



以設計 I love New York 標誌著稱。1974年,創辦 Milton Glaser 公司,他的作品屢獲 Art Directors’ clubs, Type directors’ club 以及 American Institute of graphic arts 大奬。1979年,被授予 Royal Society of arts 榮譽會員。在曾在紐約 cooper un ion 任教。more>








Bob Gill



他有些另類,曾為蘋果唱片,Rainbow 劇院,Universal Pictures, queen and High times 雜誌以及聯合國做設計。多次獲奬,並為多部電影設計片名。more>








Alan Fletcher



1962年,他和 Colin Forbes 及 Bob Gill 成立了 Fletcher/Forbes/Gil 設計公司,他們的客戶包括 Pirelli, Cunard, 企鵝出版社等。1965年,Gill 離開,為路透社, Victoria and Albert 博物館以及 Institute of Directors 設計標誌並於同年獲 Prince Philip Designers Prize 設計奬,1994年被紐約 Art Directors club 收錄,並於2000年獲 London institute 榮譽稱號。more>








Chermayeff and Geismar



這是一家由 Ivan Chermayeff 和Tom Geismar 創辦的設計公司,曾為包括美孚石油,渣打銀行,Xerox(施樂,台灣稱全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等公司設計標誌,也曾為 Armani Exchange, Hearst corporations 等公司做平面設計。more>








Saul Bass



Saul bass 多才多藝,以圖形設計師和製片人著稱,主要從事電影招貼及標誌。他最著名的 Logo 作品是 Avery Internationl 標誌,Continental Airlines(美國大陸航空)標誌以及United Airlines(聯合航空)標誌。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