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2010年台北雙年展(TB10)


要如何想像一個「藝術的政治性」展覽,而非一般政治藝術的展覽?政治藝術大半指向藝術內
容、功用以及一種與人民關係的藝術;但前者「藝術的政治性」則指向藝術的內部,顯示藝術的製造、消費及流通模式。換言之,是藝術本身如何構造自身的方式,
因而「藝術的政治性」展演呈現一種檢驗藝術自身的途徑。這個有如鏡子般反射自身的狀態,是一種較為不確定的情境,藉由不同的觀看,讓原本在藝術中「不可見
的」重新可見,而藝術自身的形象可以被認識
與觀察。因而,藝術政治性的展覽必須有一種不穩定的展演語境,讓如現象學「存而不論」的時刻產生,呈現藝術自身。這正是藝術自我反觀的運作方式,以了解藝
術生產的源初狀態。
在全球化雙年展盛行的時代中,「2010台北雙年展」是個嘗試藝術本身政治性的展覽,同時也是思考雙年展本身的起源及必要性的展演。



雙年展做為一個「政治性」的思考,必須從原本的政治與倫理途徑之外,去思考藝術本身的起源、效用及規模;因此,這必須反轉展覽機制本身,讓原本藝術家與策
展人/呈現及接受/理論與實踐等對立面消解,讓原本展覽中隱藏而「中性化」的元素顯現出來。因此,一個展演的政治性呈現,不光只是機制本身的作用──權力
本身的部屬及分布,同時也是藝術機制本身的效果──藝術如何被接收、分類、觀賞等,是一種從藝術社會的關係內化在個人生活模式的影響。然而,其實展演本身
從來不僅僅是藝術作品的集合展出而已;相反的,它更是一種從一般觀眾到專業藝術社群的社會關係界定,藉由藝術
\生產而定義其本身。因而,藝術的政治性必須從這個社會關係上浮現,而讓原本社會藝術的 對立可以被拉近,同時其中必然的分野亦隨之消失。


2010年台北雙年展的展演框架,正是這種「去自然
化」(denaturalized)的藝術呈現,以此展現自身的歷史、機制、形式。而這個重新架構的過程,讓原本藝術的「圖像」可以被重新分割與重組,並
讓原本不可再現的元素得以顯現。這是藝術的多元決定論(overdetermination)讓
藝術及其結構的關係重新顯現,其主、客也不再是固定而顛撲不破的關係,藉此,藝術生產關係的主體得以重新顯現。這正是此雙年展的關鍵時刻,必須在藝術的內
部及外部同時展開部署 的政治行動,藉此讓原本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消弭,而重新分配關係。

本屆的台北雙年展,透過改變展演方式,反思「雙年展」本身的意義。雖然,此次展覽並
沒有確切的展名,但我們試圖聚焦在當代雙年展的特殊性:雙年展能創造怎樣的藝術生產
條件?相對其他的展演形式,雙年展的目的為何?透過雙年展,這個展演如何能做出更精確、更有效的利用?


一般人往往相信,雙年展做為城市行銷的手段、藝術生涯上的跳板,甚至是行動主義者的
請願行動,是個絕佳的管道;然而,這僅僅是對雙年展的想像,這些訴求若能透過其他方
式會更容易達到。事實上,若將雙年展硬套上這些想像,其結果當然會令人失望;以雙年展為工具達到上述的目的,是難以成功的,更不用說藝術在當中得以發揮的功能。


對我們來說,雙年展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能創造出更具實驗性的展演方式,呈現一種開
放式的情境;然而,若要全面控制展覽情境,談何容易?所以我們試圖參照歷來雙年展中
具實驗性的先例,企圖讓展演脫離策展控制,開創出不同的局面,像是邀請過去的參展藝術家再訪台北雙年展;使用實驗性的展演方式;以及邀請藝評人與藝術團體進行對話與
合作;並把本屆雙年展延伸為兩年的展演計畫。在這些過程中,所展現種種不穩定的展演
關係,都形成本屆雙年展不可預測的危險情境。


最後,請容我一提,「2010台北雙年展」(以下簡稱TB10)的展出作品具有兩個始料未及
的特徵,而這樣的情況,並非在我們的計畫之中;不過從這次雙年展所強調的反思精神來
看,這樣的情況就不足以為奇了。首先容易被注意到的,即是展覽有著歷來「機制批判」
的傳承,在這次的展覽之中,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展現;另一個出乎意料的特徵,則是展出
作品的對話性,不僅是參展的作品之間,還有其對應經典作品的歷史向度。


展覽的架構:


再訪雙年展


避免展覽總得從新開始,TB10將過去台北雙年展累積的成果為基礎,邀請多位
2008台北雙年展參展藝術家回來,以批判眼光重溫他們之前的參展作品。同樣地,我們針對
在強調一切求新的雙年展產業中,審視雙年展本身的脈絡主題,並舉辦多場論述性的活動。


兩年計畫


最初被邀請參加TB10的藝術家參與了更廣泛的策展討論,結果令TB10轉變為一個兩年的計
畫,將衍生出2012年一系列小型的展演。這過程由目前尚在研擬的學術框架為基礎,希冀建
立一個可持續的藝術─教育結構。


展覽


展覽共包括24位藝術家的38件作品
12件作品是集體創作
11件作品納入其他藝術家的創作
把以上這些都納入統計的話,事實上,這次展覽涵蓋了50位藝術家的75件創作
20件是新的委託作品,9件是從舊作之中重新形塑之作
13件作品為藝術事件與活動
9位女性藝術家
13位藝術家有畫廊代理
藝術家影院涵蓋38位藝術家的49部影片


衛星計畫


兩位藝評人陳泰松與黃建宏,在展覽期間持續提供意見與評論,這形同是介入展演,此活動
希望呈現知識分子與自主性的關聯。


九月事件


眾多的活動會在展覽前展開,提供比以往更混合,更為線性發展的時間表。


藝術家影院


放映包括38位藝術家的49部影片,並由藝術家設計電影院的空間,提供電影
院的觀覺條件。


演講劇場


為了避免一般研討會中,因轉譯而常出現的問題,TB10邀請演員以中文演繹多
篇與雙年展相關的論文,從論述的角度,解釋此次雙年展及其相關藝術現象。


聯動計畫


七個在台北的藝術空間提出了不同程度的合作,這些並非平行或策展的展演計
劃,以不同的特色和方法介入雙年展脈絡。

-----------------------------------------------------------------------------------------------------------------------------------------








TB10 Revisited

拉拉.阿爾瑪雀紀

布拉克.德里爾

Irwin

自由啤酒工廠
Artist List:

強.奧戴

張允菡

克里斯.伊文斯

夏哈布.夫都烏希

克里斯坦.揚可夫斯基

饒加恩

席薇雅.克羅波斯基

白雙全

奧莉薇雅.普蘭德

麥可.波特諾伊

艾倫.瑟庫拉

邵樂人

石晉華

希朵.史戴爾

馬立歐.葛西亞.托勒思

王雅慧

克洛黛.溫普勒

黃慧妍

葉偉立

凱莉.楊


-----------------------------------------------------------------------------------------------------------------------------------------

參觀交通資訊


臺北市立美術館

地址 : 臺北市10461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電話 : +886 2 25957656


傳真 : +886 2 25944104


電子郵件 : info@tfam.gov.tw





開放時間

週一:休館(特展照常開放)


週二~週日:上午9:30至下午17:30


週六:上午9:30至晚間20:30

官網 http://www.taipeibiennial.org/web_TB_2010/index.html


2010年9月12日 星期日

愈笨,愈自我感覺良好!

 

之前看到這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自我感覺良好究竟是好或不好的人格取向呢?

我們常會用「這個人自我感覺良好」這句話來諷刺人的天真與狂妄自大

我想人人都需要要有點裝傻自我解嘲的能力

或許也是對於世界上太多無謂的紛擾 最好的解藥

之前看電視看到陳昇說 「這個城市的人都得到一種自以為憂鬱症的病」

愚笨跟聰明大概也彼此分開不了多遠

聰明的人就是要在適時的地方表現天真的態度

對於那些無謂的批評與別人對我們的觀感

自我感覺良好 那或許也沒有什麼不好的摟



-------------------------------------------------------------------------------------------------------------------------------------



我們常聽到:「 這個人自我感覺也太好了吧!」、「某某人根本就是自我陶醉吧!」這些話多半是帶著諷刺口吻講的,使得「自我感覺良好」一詞突然間便成為挖苦他人自以為是、過度樂觀、過度自信的專用語,但殊不知「自我感覺良好」的人,問題可能不在於人格,而是在於大腦額葉的活動量太低了。



大腦額葉與自我感覺有關



美國奧斯汀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比爾(Jennifer Beer)和研究生修斯(Brent Hughes)在今年2 月的《神經影像》期刊中,共同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這篇報告揭露出一項事實,原來,容易自我陶醉的腦袋與此人的大腦額葉活動度,有密切的關聯性。



研究中,他們請20 位受測者比較自己與同儕在正面特質和負面特質上的差異,並以核磁共振攝影(MRI)測試這些受試者的腦袋。結果發現,回答較同儕擁有更多正面特質的受試者,其大腦的前額腦區底部(OFC)及大腦背側前扣帶迴(dACC)兩個區域都較少被用到。



額葉位於大腦半球的前端部分,主掌了一個人的思考推理、情緒感知的能力。而這項研究報告也顯示出,對一般人來說,愈刺激活化大腦額葉的某個區塊,這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就愈準確,但如果大腦額葉活動量很少的人,就容易覺得自己很受歡迎,或是自己在同輩之間表現愈好。



這是因為會對自己的看法不切實際、過度樂觀的人,通常在提出看法之前,思考的時間比較短,腦部動用的心智資源較少。不過,從另一方面來看,動用大腦的資源較少,其實也代表一種有效率的行為。



但再從另一種觀點來看,也有人認為憂鬱症患者對自我的評價其實比健康的人更正確,因為憂鬱症患者較常使用大腦額葉,他們能客觀認知世界,並且做出正確的判斷,說不定他們才是真正能理解現實的健康人,但精神學家對此仍有爭論。不過,可以明確得知的是,由於毒品會傷害大腦額葉,所以,許多毒癮者容易高估自己戒除毒品的自制能力,於是就更難戒毒了。



愈笨的人自我感覺愈好



當然,比爾和修斯的這項研究絕對不是創舉,過去數十年來,心理學家和腦神經科學家便試圖用各種實驗,企圖找出人類情緒和腦部結構的關聯性。



1981 年心理學家史溫森(Ola Swenson)做了一項研究,這項研究成為後來經典之作,他針對受試者進行駕駛能力的自我評估,結果發現9 成3 的受試者認為自己的駕駛能力絕對是在前50%。這種自我評估的盲點不僅表現在駕駛技術上,也會表現在受試者對自我智力、個性以及健康的評估上。



支持自我感覺良好的調查相當多,1976 年,美國大學聯盟委員會回收所有SAT(大學入學智力測驗)後面所附的問卷,發現7 成的學生認為自己的領導能力在所有同儕的前50%,並且有8 成5 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社交能力處於前50%。



另外,內布拉斯加大學也針對其大學講師進行調查,發現每100 位大學講師中,就有68 位認為自己的教學能力在前25 名。而史丹佛大學所做的類似研究也發現,87% 的MBA 學生認為自己的學術表現在平均之上。而1999 年, 克魯格(Justin Kruger) 和唐寧(David Dunning)進行進一步的研究,結果顯示愈笨、愈無能的人往往自我感覺良好的情形愈嚴重,而表現高於同儕的人,卻傾向低估自己的成就,這份研究讓他們拿到次年的搞笑諾貝爾獎(the Ig Nobel Prizes)。



自我感覺良好的說法很多,像是「illusory superiority」(優勢幻覺)、「superiority bias」(優勢偏差)、「the aboveaverage effect」(平均以上效應)。但最有趣的一種說法就是「Lake Wobegon effect」(烏比岡湖效應),烏比岡湖是美國一位廣播名嘴凱勒(Garrison Keillor)創造出的一座虛擬小鎮,這鎮上的所有小孩在他的口中,表現幾乎都在平均水準以上,後人沿用這一名詞,代表自認自己比其他人優秀的情況。



本篇文章轉貼自30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