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1日 星期日

普普教父:安迪.沃荷(Andy Warhol)世界巡迴展

Image Hosted by ImageShack.us



普普教父:安迪.沃荷(Andy Warhol)世界巡迴展 



2009/1/1 -2009/3/29 在中正紀念堂第一展廳(中正藝廊)盛大登場




Image Hosted by ImageShack.us



不曉得他是何方人物沒關係,聽過普普風吧!!!that's right!!! 普普教父就是他 "Andy Warhol"

眼尖的電視觀眾應該也有發現,在中天頻道蔡康永大力介紹Andy Warhol的廣告

普普藝術絕對是設計圈的重要影響指標,從時尚圈至設計圈影響力、滲透力十分透徹

影響了時尚各個層面 服裝、化妝品、餐瓷都可看到他作品身影 

香奈兒經典香水No.5,甚至還曾將包裝改為普普風圖案,向這位大師致敬!

採用大眾熟知符號,運用不同顏色作重複拼貼,在六○年代引領風潮 

當時就獲得設計師好友Halston支持,以這些圖案設計服裝 

之後包括Betsey Johnson、凡賽斯、Anna Sui都直接或間接的採用這樣元素

我想普普風形容我們生活時尚品味的代名詞也不為過呢~~~~

絕對不能錯過今年年度大展,深入了解普普教父的機會喔!!!



--------------------------------------------------------------------------------------------------------------------------------------------------------------------------

資料來源:時藝多媒體



安迪‧沃荷(Andy Warhol , 1928.08.06~1987.02.22)被譽為20世紀藝術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他是普普藝術的宣導者、普普藝術的領袖,他主宰了美國的普普世界。透過絹印(silkscreen)和不斷重複影像手法,將當代政商名流及龍頭廠牌商品轉變成藝術品,例如瑪麗蓮‧夢露、毛澤東、康寶濃湯、可口可樂…… 等,大眾文化躍升至藝術殿堂,打破了通俗與高雅的界限,是安迪‧沃荷的流行藝術觀中不可或缺的指標。



安迪‧沃荷的創作生涯,不僅橫跨藝術與平面設計領域,他也不斷實各式媒材,創造新的繪畫技巧,例如早期仿中國水墨的「塗印技巧」(blotted line)、或70、80年代「氧化作用」技法、加入「鑽石粉」作畫等。他的創作觸角延伸至電影和音樂上(地下絲絨 The Velvet Underground),1963年安迪‧沃荷「工廠」成立的同年,他製作了首部地下電影:《眠》(Sleep,6個小時)。



「普普教父──安迪‧沃荷世界巡迴展」從歐洲展開世界巡迴,台灣為亞洲首站。由歐洲、美洲的收藏家與基金會共同籌劃,國立中正紀念堂、中時媒體集團時藝多媒體、藝術家雜誌社共同主辦。展品橫跨安迪‧沃荷完整繪畫生涯,從1957到1986年的藝術創作,精選一百二十餘件作品,包括壓克力顏料、絹印、水彩在不同的媒材上創作,與雜誌專輯封面設計,以及28張從未在台曝光的相片。

安迪‧沃荷建立了一個非傳統經驗的、反精英、反貴族的普普世界,在「普普教父──安迪‧沃荷世界巡迴展」你可以看見時尚的源頭、看見社會底層的力量,感染安迪‧沃荷的普普熱情。



紐約, 功成名就

安迪‧沃荷生於賓州(Pittsburgh),是安德烈荷‧沃荷拉(Andrej Warhola)與茱莉亞‧札瓦琪(Julia Zawacky)的第三個孩子。1949年從卡內基科技工程學院(Carnegi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畢業之後,沃荷就跟好友菲力普(Philip Pearlstein)到紐約闖天下,開始從事廣告插畫工作,到了1959年,他在廣告設計界已享譽名聲。

其中,自1955年開始使用的「塗印技巧」(blotted line)畫法,是這段時期的繪畫特色;這是一種類似水墨畫的技巧,在畫紙底下墊一張紙或布,畫完之後,底襯的這張紙或布上面可以隱約看到畫紙所印下來的形狀,就像是一張複製品。展覽中的20幅聯品:《黃金書》使用的便是此技法。而他早期的作品風格較單純、簡單,這系列的題材也延續到往後的藝術創作。



60’ 量產藝術

60年代開始,沃荷從廣告插畫師轉為純繪畫藝術家,此時期的繪畫創作大部分是以壓克力顏料畫在油畫布上,允許快乾,這樣他便能更快製作;之後他發現中國的絹印平版製作,符合他理想中的快速與便捷,可以輕易大量生產作品,於是開始絹版印刷,製作了一系列轟動作品,如:《花系列》、《牛系列》、《康寶濃湯》、《可口可樂》……等。



現代, 宮廷畫家

安迪‧沃荷建立起一個完美呈現當代名人和當權者的象徵手法;不管是政治人物或世界巨星、影星、藝術家、藝廊經濟人、大老闆,都成為他畫筆下的藝術品;他畫那些最社會上最受矚目的名人,如瑪麗蓮‧夢露、貓王、伊麗莎白泰勒、毛澤東、米克‧傑格……等等,而所有人都爭著要給沃荷畫一幅「名流千史」的作品;每一幅肖像畫都是美的表徵、一種權利的代表、花花世界的象徵……他就像是「現代的宮廷畫家」。



70’ 創新普普

70年代後,沃荷又重燃對繪畫的興趣,一系列的絹版作品後,他重拾畫筆,嘗試新的繪畫技巧,實驗出如「氧化作用」、「鑽石粉」、「陰影創作」、「偶發畫法」……等和過去截然不同的新技法。

60年代沃荷改變了「刻苦貧困式的顏色」、「浮雕式的僵硬」繪畫;70年代進入錯綜複雜、豪放的筆觸風格,模糊的輪廓,把電影明星轉變成美術館內的明星;80年代後決定開始製作古典繪畫作品和隱藏繪畫(如《迷彩》)。

欣賞過安迪‧沃荷的創作歷程後,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他一直不斷地、來回反複地改變創作形式,再創新的繪畫技巧,但他終究離不開他的繪畫「本質」,一位觀念藝術家的本質。



相關聯結:

http://www.mediasphere.com.tw/andy-warhol/

http://www.warhol.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